为制造大国注入技能动力——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70年回眸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8日09:13:40 点击次数:1437 打印此页 关闭
分享到:

   大潮奔涌,且看东方。1949年到2019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留下了一个个中国印记。

  从制造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炉铁水、第一架飞机,到如今“神舟”飞天,“蛟龙”入海,一代又一代技能人才努力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70年波澜壮阔,作为培养、发展、评价技能人才的重要工作,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70年来,终身职业培训制度从无到有,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逐渐完善。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在改善就业质量,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设:在希望的田野上萌芽起步

  1952年,34岁的陈富文来到沈阳第二机器厂,在铸钢车间干起了最苦最累的铸造工。凭借早年打下的技术底子,经过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他带领的小组试制成功国产首台800千瓦水力发电机转轮。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为尽快改变工业落后面貌,1953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全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激增。

  作为对大国工匠的认可,陈富文被定为最高的“八级工”,月薪128元。“‘八级工’是镇厂之宝,月薪比工程师和大学讲师的工资还高。”现任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首席技师李超,对这段口口相传的历史了如指掌。从1956年正式开始施行的“八级工资制”,是“按劳分配”背景下的产物,也代表着当时顶尖技术工人卓然的社会地位。

  以就业为引导,职业培训的起点初见端倪。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失业工人为主体的转业培训兴办起来。

  1950年,政务院出台《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实行了以工代赈、转业训练等失业工人救济方案;

  1951年,政务院出台《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在初、中、高等教育阶段都设立补习和训练机构;

  1952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对各类失业人员登记之后,应有计划地分批分期予以训练,逐步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走到哪里,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就跟到哪里。”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特点就极为鲜明:它聚焦于人,落实于人,始终为就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1950年到1953年四年间,全国参加转业训练的失业工人就达15万余人。从1953年开始,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职业培训的重点开始转移到提高后备技术工人和在岗技术工人上。

  在人人渴望成为技术工人的时代背景下,技工教育发展迅速。“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工人技术学校标准章程(草案)》等,确立了我国技工教育的基本制度。“八级工资制”时代,能培养出“四级工”的技工学校成为热门学校。到1961年,全国技工学校由解放初期的3所发展到2021所,在校生54万人。

  改革开放:吹响深化发展的号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9年,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强调必须有计划地开办新的技工学校,调整、整顿现有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的复兴,代表着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全面重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伴随着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适应改革开放和新型劳动关系的新需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技工学校发展如火如荼。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劳动部相继出台了《关于技工学校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技工学校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拓展培训领域,服务社会的改革方针。1992年,技工学校招生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使技工学校向多形式、多层次、灵活的办学方式转变,并同经济体制、劳动制度改革相配套。

  ——职业培训得到蓬勃发展。1983年,全国培训工作会议确立全面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的总目标。此后的10余年内,劳动部先后发布就业训练、企业职工培训的规定。各地创办劳动服务公司,针对待业人员开展就业训练。1999年,创业培训工作启动,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更加显著。

  ——职业标准的体系逐渐完善。1994年3月,劳动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布《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各种考核鉴定和资格认证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轨道。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扎实开展。1999年5月,劳动部会同有关部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第一次对我国社会职业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划分和归类,填补了职业分类领域的空白。

  1995年《劳动法》和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更明确了国家发展职业培训事业,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展职业培训的义务和责任,为职业能力建设的深层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意味着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建设进入依法治教和科学管理的轨道,是形成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起点。”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说。

  21世纪:技能引领未来

  大国工匠方文墨出生于1984年。那时,他的父母已经在沈飞公司工作了近10年,是各自岗位上的“技术大拿”,受到同事景仰。

  那是“八级工”最后的辉煌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八级工”概念逐渐淡化。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世界技能的最高舞台——世界技能大赛上,自2011年第41届起,每届大赛的中国代表队都在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在2019年8月结束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队更是获得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和17个优胜奖,再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

  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技能团队,让技能人才重回大众视野。近年来,“大国工匠”“金牌技师”成了热搜词,“重奖技能冠军”被广泛认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让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在新时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与职业能力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在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和劳动者职业能力提升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企业培训的战略规划,为全社会职业培训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和具体举措;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要求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确了今后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重点。

  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逐渐确立:

  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提出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2018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明确了当前职业技能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2019年到2021年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技工院校的实力不断增强:

  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快技工学校改革工作的通知》,提出对技工学校调整和重组,数年间逐步形成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3个层次的培养体系;

  2010年,人社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形成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社部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对技工院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办学质量。

  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2015年7月,人社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组织74个国务院部门和行业组织,修订完成并颁布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

  2013年,人社部先后分7批取消43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017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人社部向社会公布实施《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清单式管理;

  2018年11月,人社部印发《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实行)》,建立高技能人才与职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同时明确,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可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申报评审相应专业职称。

  2019年8月,人社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深化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为保证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春潮行动、技能振兴专项行动、技能就业专项行动在全国开展;协助技能扶贫,技工院校开展技能扶贫千校行动,“两后生”受教育、就业有了着落;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国内技能竞赛为衔接,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国家从各方面提高了技术工人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现在的工人有精气神,有归属感。”方文墨说,新时代的技术工人焕发出了光彩。

  截至2018年,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近1.7亿人,全年共组织各类职业培训1651万人次。全国8912个职业鉴定机构,为1135万人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2379所技工院校,在校学生341.6万人,每年的招生人数节节攀升。

  70载春华秋实,蓬勃发展的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以面向全民培养技能的“广度”,培育“高精尖”人才的“深度”,深刻诠释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精辟论断。

  “智能制造的发展,就业形态的变化,为新时代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张立新说,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技能人才。

  站在新起点,我国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表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人才动力。

上一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三区三州”职业技能大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下一条:养老护理员